仡佬族历史起源

Historical origins

仡佬族,族源和古代僚(lǎo)人有关,民族语言为仡佬语,属汉藏语系,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仡佬族崇拜祖先, 奉祀竹王、蛮王老祖、山神。


仡佬族集中聚居在贵州省北部的务川和道真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和石阡县,其余分别散居在安顺、平坝、普定、关岭、清镇、正安、凤岗、松桃、黔西、六枝、织金、大方等二十多个县市。


学界一致认为仡佬族的族源和古代“僚”(读音为老)人有关。在住房、服饰、饮食、丧葬和穿耳等风俗习惯上,也保留有大量与古代僚人相似的特征。比如贵州普定县窝子乡和高阳乡的仡佬族,到十九世纪末仍然还保留有“打牙”习俗。 古代僚人很早就在中国西南地区生存。在汉代建立牂牁郡以前,这里已有若干个部落集团,而以夜郎最为强大。公元3至5世纪时,由牂牁迁入四川的僚人,编入了封建国家的户籍,并且向封建王朝缴纳赋税。公元5世纪时,他们已能制造金属的矛和盾、刺鱼工具和铜爨等等,并用麻类纤维织成细布。7世纪以后,四川僚人的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僚布的质量很好,成为必须上缴给封建王朝的贡品。直到宋治平年间(11世纪中叶),有的僚人领主还霸占大量土地,拥有数千户依附农民,成为割据一方的封建势力。

宋代,仡佬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居住在湖南辰、沅、靖州一带山区的仡佬族还沿用刀耕火种的生计方式,生产粟米、豆类等,粮食不足则以猎获物补充。而居住在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多种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手工业生产也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掌握了开采朱砂的技术,生产出了各种特色产品,较有名的有精致的银质酒器“银鹁鸠”,用桑树皮织成的“圈布”以及编织有花纹的“不阑带”,缝制“阑斑厚重”的仡佬裙等。这些,都说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有了一定的发展。


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对仡佬族地区大都通过土司进行治理,有的地区还同时保留了仡佬族独有的社会政治制度——马头制。郎岱厅(今贵州省六枝特区)仡佬族称本族土官为马头,马头有马头田为俸禄,出巡时乘轿,有仪仗队吹长号在前开路,显示威风。马头的后裔在仡佬族内仍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至今在六枝地区有“马头仡佬”之称。中央王朝还在仡佬族地区陆续建立了卫、所、屯、堡等军事机构。明末开始的“改土归流”,到清代雍正年间就在仡佬族地区基本完成。


为了反抗历代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古代包括仡佬族先民在内的僚人,曾经多次起来进行武装斗争。公元7世纪中叶,川西雅州、邛州、眉州一带的僚人,就因反对繁重的劳役而爆发了规模很大的起义。9世纪中叶,四川戎州(今宜宾)、泸州(今泸州市)一带的葛僚(仡佬)也因封建官吏的巧取豪夺,愤而进行反抗,一直打到四川三台一带。到16世纪中叶,在抵抗倭寇入侵我东南海的斗争中,居住在湘西的仡佬族也曾经和土家族、苗族一起,应召赴江浙一带作战,在保卫祖国的战斗中作出了贡献。19世纪中叶,贵州苗、汉各族人民掀起了反抗清王朝的“咸同起义”,起义军于同治四年(1865年)春经过平坝县仡佬族居住的大狗场时,仡佬族人民积极为起义军送粮、挑水和做饭,支持这一正义斗争。安顺黑寨一带的仡佬族农民,还直接参加起义队伍,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1949年以前,仡佬族地区土地兼并很严重,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外族地主手中。如遵义县平正乡,占人口9%的外族地主、富农,占有的土地就超过了一半。剥削形式主要是实物地租,分为定租、活租两种,租额一般占收获量的一半以上。租地时还要缴纳“押金”,相当于租额的50%到200%不等。在黔西地区,佃种山地除了每年要交玉米、鸦片、黄豆、烟米(罂粟籽)、辣椒等物外,有的还要每年到地主土地上无偿劳动50到80天。大定县长石乡农民,每年几乎用1/4的生产时间为地主喂牲口、修房子、背粮、运煤、抬滑竿等等。遇到地主家有婚丧、做寿等事时,佃户还要去帮工、送礼。有的地主还实行所谓的“人租”,即地主可以剥夺农民的人身自由,扣留农民子女为奴婢,当作地租的金额。各种名目繁多的沉重剥削,压得仡佬族人民喘不过气来。遵义县田坝村32户农民,有30户经常只能采石蒜(当地的一种野生植物)充饥。大定县长石乡常年有人外出逃荒。1945年,仡佬寨的52户仡佬族中就有11户被迫逃荒。






国民党政府还加强保甲制度,采用一家犯法,全保联坐的“联保联坐”以加强统治。苛捐杂税,十分繁重,有军粮、日月捐、鞋袜劳军、区乡经费、自卫捐等等。据安顺县仡佬族农民统计,竟达50余种之多。为了进行反人民的内战,更是大肆拉丁抓夫,名义上规定“三丁一抽”、“五丁二抽”,实际上连独子也不能幸免。为了便于统治,国民党政府还故意挑拨离间,制造民族纠纷,推行强迫同化。仡佬族人民陷于苦难的深渊。






1935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贵州黔西、大定、遵义、仁怀等地,给那里的仡佬族人民留下了革命的火种。在“地主五谷满仓,穷人无米煮汤”的苦难岁月里,仡佬族人民深深认识到只有“拥护红军打胜仗,工农才能得解放”的道理。1943年10月贞丰县布依族、仡佬族人民曾一起反抗国民党统治,并一度攻占了县城。1948年遵义县李村、田坝村的汉族、仡佬族农民一起,曾打进地主家里,分走了粮食7、8万斤。遵义县平正村等地的仡佬族青壮年,还武装起来反抗征兵,迫使国民党的爪牙、乡保长不敢进寨强行抓壮丁。

仡佬族乡简介

HBrief introduction

2.1民族乡的建立

平正仡佬族乡成立于1956年12月13日,是全国建制最早且至今冠名单一的仡佬族乡,有中国仡佬族第一乡之称。距历史名城遵义70公里,距南白65公里,与仁怀市小山头村相接壤,总人口20905人;辖红心、共心、黎明、葛藤、凤凰、团结6个行政村;全乡共有少数民族3576人,仡佬族居多,另外还有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18.7%,是第一个冠名单一仡佬族的民族乡。


2.2民族乡的历史沿革

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是建国后1956年成立的中国两个仡佬族乡之一,其中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撤并乡镇过程中消失,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现成为国内唯一仅存的建制最早的仡佬族乡。平正仡佬族乡地处播州区西部,与仁怀市接壤,紧邻209省道及已经动工改建的遵(青坑)仁(茅台)高等级公路。由于平正仡佬族乡远离较发达的中心城镇,其民族文化及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建筑等保存相对完好。平正仡佬族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竹王)与祭祀、语言、歌舞、服饰等有较完整的传承记载。


2.3民族乡代表人物

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是建国后1956年成立的中国两个仡佬族乡之一,其中之一在上世纪90年代撤并乡镇过程中消失,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现成为国内唯一仅存的建制最早的仡佬族乡。平正仡佬族乡地处播州区西部,与仁怀市接壤,紧邻209省道及已经动工改建的遵(青坑)仁(茅台)高等级公路。由于平正仡佬族乡远离较发达的中心城镇,其民族文化及民族生活习俗、民族建筑等保存相对完好。平正仡佬族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竹王)与祭祀、语言、歌舞、服饰等有较完整的传承记载。


时代楷模黄大发

黄大发,七一勋章获得者,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最美奋斗者,时代楷模。

20世纪60年代起,黄大发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6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坡改梯”、建学校,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1]。无论是在村干部任上,还是离任后,黄大发心里始终装着群众,千方百计带领村民发展生产。如今,尽管年事已高,黄大发依然坚守初心使命,奔走在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为村里的发展发挥余热,悬崖上、田地里、山林间,到处都有他的身影。从1958年至今,黄大发用敢为人先的担当,诠释了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践行,用大爱无疆的情怀,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奉献担当 [8],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人物家庭情况

黄大发出生在旧社会,自幼父母双亡,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四处流浪,吃百家饭,住滚草窝和包谷壳,靠给地主放牛过活,靠远亲近邻的救济长大 [13],是父老乡亲养育了他 [10]。

1994年修渠正到要紧处,黄大发一头埋进深山。女儿黄彬彩突然病倒了,游医检查后说是肾炎。“她全身都肿了起来,躺在床上高烧不退,嘴里一直喊痛。”最终二女儿离开了人世,那天日头还没到中天,就听见有人在山脚远远地喊。声音传上来,黄大发两眼一黑,差点从悬崖上栽下去 [28]。

令人悲痛的是,仅仅几个月后,黄大发13岁的大孙子突发脑膜炎,病来得急,等全家人从工地上赶回家,孩子已没了气。36年修渠引水,黄大发带领的施工队伍没有一个人丢掉性命,可家里的两位亲人却离开了人间 [28]。

愚公移山精神

- 20世纪60年代,草王坝人在政府的支持和黄大发带领下,第一次大规模修渠,却因技术等原因,耗时10多年也没修成,为此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但黄大发不肯服输 [13]。

- 1989年,年过半百的他到附近的水利站,一边帮工一边学习。3年多时间里,只有小学文化的他从基础学起,下苦功夫,硬是掌握了许多水利知识 [13]。

- 1990年腊月,天寒地冻。为了修渠资金,黄大发赶了两天山路。等找到原遵义县水利局领导时,已满身是泥,一双旧解放鞋磨破了,露出冻得发紫的脚趾。“草王坝大旱,地里颗粒无收,我要带领群众修渠引水。”黄大发从破烂不堪的挎包中掏出立项申请报告 [13]。

- 1992年春,引水工程终于开工,57岁的黄大发带领200多名乡亲,浩浩荡荡奔赴工地。有次炸山出现哑炮,黄大发准备前去查看,有人突然大喊“要炸了”。情急之下,他用随身的背篼罩住自己,碎石块刹时满天飞。万幸的是,碎石只击破了背篼,擦破了他的手臂 [13]。

- 1993年,工程进行到异常险峻的擦耳岩,垂直300多米高,放炮非常危险。黄大发第一个站出来,带几名党员上到山顶,把绳子拴在大树上,再系到腰上,顺着石壁慢慢往下探,寻找放炸药的合适位置 [13]。

- 1994年,水渠的主渠贯通。清澈的渠水第一次流进草王坝,村里的孩子跟着水流跑,村民们捧着渠水大口地喝:“真甜啊,真甜……”从没见过黄大发流泪的村民发现,老支书躲在一个角落里,哭了。

- 1995年,一条跨三重大山、10余个村民组,过三道绝壁(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穿三道险崖总长9400米的水渠全线贯通,其中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 [7],草王坝彻底告别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村民以黄大发的名字命名这条渠,叫它“大发渠”。此举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

水渠通了后,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将稻田从240亩增至720亩,每年收稻谷80万斤。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草王坝村民不仅可以顿顿吃上大米饭,而且还向外出售大米了 [7]。

- 坡改梯后,黄大发每天又带领100多名村民上工,大家齐心协力,4公里的通村公路很快铺通。1996年,村里通电工程启动。黄大发带头拿出100元,村民凑钱1万元。一圈上百斤重的电线,村民挽在肩头往前拉……草王坝村,终于亮起了电灯。

- 1997年,黄大发争取乡政府支持4万元,多次协调土地,将学校由偏远的高家坳搬迁至人口相对集中的艾子田上寨,建成砖木结构的校舍3栋。

黄大发的儿子黄彬权当时也是学校的代课教师,因为收入微薄,黄彬权便到周边去打工,“打工一天能挣60元,做代课老师一个月才有90元5角。”知道消息后,黄大发给儿子做工作,最终将其叫了回来,继续代课。 当时,村小只有一间厕所,黄大发就自己掏钱买来水泥、石灰,带领两个女儿又修了一间厕所 。

- 2018年,黄大发得知仁遵高速公路正在加紧设计规划的消息后,在省人代会上提出了“仁遵高速在团结村开设高速公路匝道”的意见,希望在团结村开设高速公路匝道进而带动团结村的发展,让当地群众富起来;该项目自开工起,80多岁的黄大发就常常到工地上,左看看、右瞅瞅,打听施工进度,时不时带着村民们到工地上慰问 。

新华社评

黄大发同志的先进事迹,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号召的鲜明体现。他以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不等不靠的责任担当,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展示了贫困地区基层干部带领群众克服困难、脱贫攻坚、同步小康的坚强意志。他不愧为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楷模。

灰豆果现任传承人吴明金

吴明金,平正仡佬族乡“仡佬文化传播大使”、播州区“十佳创业带富青年”、遵义市“双创青年”。

吴明金家住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红心村双龙组,仡佬族 家里有6口人,于2015年开始返乡创业,创业项目为开发、生产、销售仡佬族传统特色美食---仡佬灰豆果,在创业初期,为了节约用工成本,一家人在家制作仡佬灰豆果,吴明金负责全面工作管理、销售工作,父母负责灰豆果的制作,妻子负责照顾孩子、洗衣服、出入库管理等后勤服务。就因为一家人都有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做好自家的品牌,所以全身心的投入,齐心协力的相互支持和鼓励,从而使原本创业前分居三地的家人团聚了,也让家人的心凝聚在了一起,更让家庭的收入得到了提高,从而使家庭幸福美满。创业前,吴明金在煤矿生产第一线上班,所以每天吴明金上班的时候父母都会担心,面对家庭条件,吴明金只好选择上班,只想尽快成长,为家庭减轻经济压力。在煤矿工作两年后,吴明金的生活开始了很大的转变,首先是在他朋友的了解认可后,将自己的闺蜜(如今的妻子)介绍给了吴明金认识,他们通过两年时间的接触了解,最后走到了一起,组建起了一个家庭。当父母看着儿子成家了,而且还娶了一个市里的教师儿媳时,他们的最初心愿得到实现了,所以吴明金结婚后,家庭十分和谐、幸福。结婚后,一家人过上了三地分居的生活,妻子在遵义市区上班,父母在家做农活,吴明金在煤矿,面对这样的异地分居,吴明金提出了辞职回家创业,可是家人开始反对了,因为现在不是单身了,有家庭了,考虑到经济压力大,所以不同意他辞职,可是已下创业决心的吴明金果断的辞职回家创业。

刚开始吴明金自己亲自做仡佬灰豆果,慢慢的,父母们看到了他的决心和干劲,开始支持他,随着大家的付出,仡佬灰豆果的生意开始好了起来,家里的人都开始忙碌了,妻子也辞职回家做起了贤内助,就因为他的毅力和坚持,让家人从不支持创业到全心投入,这些是需要用能力、吃亏、责任心等支撑的,在他的创业路上,他成为了当地的创业榜样,也随着他的创业,慢慢带动了村民,从思想上改变了陈旧的思想观念,也积极帮助困难村民一起脱贫。 因为创业使家人团聚、使家庭幸福,鼓励村民,带动村民、帮助村民,所以他的创业精神得到大家的认可,甚至他目前还上了四次CCTV,还成了播州区区十佳创业青年、播州区义务讲师、遵义市幸福农民等,通过他的事迹,释放出了很多正能量,为很多农村青年树立了榜样,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为此他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宣传。


平正仡佬族乡拥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近年来,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到红心村旅游。2012年的一天,回家探望父母的吴明金听到来村里游玩的游客叨咕:“在这边玩一天,没有什么特色产品能带回去。”吴明金说:“从那以后,我就定下奋斗目标:做好灰豆果,把我们的好东西推广出去。”

(仡佬灰豆果由豆腐再加工而成。将豆腐切成小块,再用荞麦杆灰和柴灰包裹24至48小时。通过豆腐里的水分溶解灰里的营养物质到豆腐内部,再经高温翻炒,最终形成了一道传统美食。在红心村,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灰豆果,但基本都是自家食用或者送人,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生经济效益。)


吴明金出生于1988年。父母是淳朴农民,在家庭条件并不好的情况下坚持供他上了高中。2008年,孝顺懂事的吴明金去重庆读了免学费的煤矿职业技术学校,因在校期间勤奋好学、表现优秀,被推荐到重庆工商大学继教院学习工商企业管理。毕业后吴明金在贵州省黔渝煤业开发有限公司(庙新煤矿)担任瓦检员,每月有6000多元的收入,父母非常欣慰。 当吴明金提出准备辞职回家做灰豆果创业时,父母强烈反对。 “我一直关注贵州省人民政府网、贵州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微信公众平台,了解到国家在着力打造旅游产业,乡村文化旅游是打造重点,还有鼓励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我家就在仡佬石头城边上,那里正在打造3A级风景区,游客肯定会越来越多,我们最传统、原生态的绿色产品肯定会有市场需求。”吴明金坚持自己的创业方向,不顾父母的反对果断辞职。 没有启动资金,吴明金重新外出找工作积累资本。2013年,他到仁怀市亿星酒业有限公司工作。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吴明金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学到更多的管理技能,结交到更多人脉。在一次闲聊中,老板告诉吴明金:“年轻人一定要干实事,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句话激励着吴明金,也更加坚定了他创业的信心。


2015年,吴明金带上积蓄,与两个朋友合伙,用10万元的起步资金开始了创业之路。创业是艰辛的,他经历了拆伙、资金短缺、找销路等种种困难。“那段时间他真的是特别辛苦,自己既要在家做灰豆果,又要跑市场、要送货,有时候一天要跑两趟遵义……”吴明金母亲说。


辛苦付出了,总会有收获。2015年9月,吴明金带着自产的仡佬灰豆果出现在CCTV2《生财有道》栏目后,神秘仡佬的美食引起了广泛关注,吴明金成了网络红人。他登上了更多的传媒平台,CCTV发现之旅《揽胜神州》栏目、《中国仡佬族》杂志、CCTV2《回家吃饭》栏目等都有他的身影。


吴明金用真诚、勇气和坚持,传承着仡佬族的传统文化和美食文化,也推广了家乡的民族文化、乡村旅游。他先后获得平正仡佬族乡“仡佬文化传播大使”、播州区“十佳创业带富青年”、遵义市“双创青年”等称号,他家也获得全国“最美家庭”荣誉,其作坊被贵州省民委和省文联联合授予“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工艺传习所”。


吴明金的公司知名度提高了,灰豆果的销路进一步拓展。“我做了我想做的事,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这是我创业以来最大的收获。”吴明金说,他正在着手扩建厂房,通过规模发展,带动其他村民生产灰豆果,让仡佬灰豆果在仡佬文化的陪伴下走出大山,走向更广袤的世界。

仡佬族的民族文化

Ethnic cultures
  • 饮食文化
  • 艺术文化
  • 民俗文化
  • 文化信仰

灰豆果:

仡佬灰豆果是由贵州省播州区红心村双龙组吴氏仡佬族村民(仡佬灰豆果传承人:吴明金)选用当地优质黄豆、荞麦灰、秘制酸汤、优质水为原材料,并严格按照时代相传的民间技艺手工精心制作而成。 制作灰豆果的原材料黄豆都是当地农民自己种的,没有任何污染,绿色,天然,无任何添加剂。盛豆浆用的是天然木桶,点豆腐用的是卤水,晾晒也用的是天然的木栅,炒豆果的灰则是草木、荞麦,这几样混和在一起能为人体补充锌、铁、钙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和丰富的植物蛋白,并且不含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仡佬灰豆果是最具仡佬族特色且最受欢迎的养生美食。仡佬灰豆果属于豆制品,是通过豆腐再加工制作而成,经多次这样检测后确定,富含有1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钾、铁、锌、钙、钼等)、氨基酸和丰富的植物蛋白,并且不含胆固醇和任何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其特点有皮酥脆醇香、肉细嫩可口、口感纯正、回味绵长等。

宴客:

仡佬族宴客用“三幺台”,十分隆重,是三种富有特点的席面。第一台为茶席,请客饮清茶,辅以糖果、点心、千果;第二台为酒席,饮白酒,佐以凉莱、腌莱、香肠等;第三台为正席,上饭菜,有扣肉的称为大菜,另有各种小炒。客人不放下筷子,主人就得奉陪到底,以示敬重。

尊客重道的“三幺台”:

“三幺台”是仡佬族的传统习俗,主要流传于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与重庆武隆、南川接壤,且田园肥美、文化相对发达的三桥、大磏两镇。

所谓“幺台”,即道真方言“结束”之意。宴席中的“三幺台”指每餐筵席需经三台(次)方告结束。

第一台为茶席:

茶多为土茶,道真则喝油茶,每位客人盛油茶一碗,并辅以粽子、米团子、麻糖杆、芝麻饼、洋芋片、南瓜子、板栗、白果等若干食品。喝茶以大土碗盛,以解渴除乏为主。所谓“大碗喝茶, 大碗喝酒”,正因黔北民风豪爽。吃毕,撤去碗盘,留下筷子,称为“一幺台”。

第二台为酒席:

伴以腊猪肚、猪腰、猪心、猪舌、豆芽等干盘或凉菜。摆放好杯盘碗盏后,首先焚香化纸,拜祭祖先,一是表示不忘祖先造福后人的功德,二是恭请祖先神灵共享佳肴。不过现在除了过年过节,这一步骤已不再进行。祭拜完成后重邀客人入座。菜的内容不定,但必须是九盘。酒多是自酿的苞谷小锅酒。当地饮酒习惯,凡端杯者,一定要喝三杯,不饮酒者以茶代酒。第一杯为敬客酒,由主人发话,向每一位客人敬酒,说一些欢迎和谦词,先干为敬;第二杯为祝福酒,由客人代表说一些答谢及祝福的话语,然后共同干杯;第三杯为孝敬酒,晚辈向长辈敬酒,晚辈必须等长辈喝完酒后再喝。待酒将酣,二台席结束,紧接着上第三台席。

第三台为正席:

亦称“饭席”,以吃饭为主,菜的碗数仍然是九碗,俗称“九大碗”。“九大碗”是“登子肉”、酥肉、肉圆子、油果豆腐、灰豆腐、扣肉、黄花菜、笋子、汤菜等。其中“登子肉”又叫“大菜”,任何时候都不能少。吃菜时,晚辈不能随意用菜,每碗菜都必须等长辈先吃后才能动筷,尤其是吃“登子肉”。

“登”是古代祭祀时盛肉食的礼器,《尔雅·释器》说“瓦豆谓之登。”可见,而长辈夹菜时,要邀请大家一起用菜。吃完饭后,平端或合举筷子,示意“各位慢用”。晚辈等到长辈吃完饭,才能退席。“登子肉”的称呼是从“登”这种盛肉的祭祀礼器得来的,其他接礼器得来的菜式造型非圆即方,寓团团圆圆、四季发财。吃毕,便是“三幺台”。

“三幺台”风味食品众多,饮食方式独特,且餐饮过程,十分注重礼仪秩序,一般来说,有年长的长辈在,则由长者举筷宣布每一席的开始,长者动筷后后生们才可动筷。如果没有年长者则是由客人举筷,或是宴席主人邀请客人动筷。


开场时,往往还有个开场白,又或者说是欢迎词,比如:

宾朋好友八方来,仡佬山乡添光彩,欢天喜地迎贵客呀,宴席摆起三幺台。

宾朋好友八方来,仡佬山乡乐开怀,山也欢来水也笑哇,贵客来到仡家寨。

宾朋好友八方来,仡山花儿正在开,采花请进仡山庄呀,山庄只等贵客来。

宾朋好友八方来,仡山花儿开不败,山好水好人更好哇,欢迎你到仡山来。


群众借着“三幺台”闲话家常,又或是互通有无、交流信息、沟通情感,气氛一派祥和。加上饮食的三重分类,可谓民族饮食的展台。有些人家还会在“三幺台”时对歌抒情。“三幺台”的顺序安排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酒席”之前先上“茶席”从健康科学的角度上讲,也是为第二台的酒席做个铺垫,避免第二台席上一不小心吃过多的高脂、高热食物,同时,也避免空腹饮酒造成身体的不适或伤害。


“三幺台”注重礼数,但却不是沉闷拘谨的,正相反,仡佬族豪爽的性格在席间展现得淋漓尽致。茶席时还温文儒雅互相客套两句,到了酒席就不同了,在这一轮酒席后都要吃好喝足,吃到有八分醉意,走路脚好像踩在天上的云层上软软的、一脚高一脚低的好似神仙一般,这样才表明主人的热情,说明宾客领受了主人的情意。主客开怀畅饮,不醉不休。主客在饮酒喝茶之际,正是互诉衷肠、增进情感之时, 待酒足茶酣以后, 才撤去碗盏进入第三台。由此可见,“三幺台”不仅是民族礼仪的讲台及民族情怀的歌台,也无疑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仡佬人奉献给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份厚礼。


“三幺台”究竟是何时兴起的?据民间传言,作为“三幺台”主食的油茶,约形成于清朝末年或民国初年。但作为一种民间文化习俗,三幺台应是地域、自然、历史、人文、物产等因素作用的产物。其不断发展的过程,折射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不断发展并走向成熟的过程。三幺台的文化特色已引起学术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部分有识之士已将其引入民族食品的开发之中,其美好前景不断展现出来。

刺绣:

自古以来仡佬族妇女就有用刺绣装饰衣物的习俗,在贵州省明代《百苗图》中就有所记载。仡佬族刺绣工艺精美、色彩鲜活、图案简练、布局合理。绣法主要为平绣、挑花等。彩线颜色主要为红、黄、蓝、青、绿等色。

仡佬族姑娘的刺绣,从针法、设色、图案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以挑花最具特色。绣法有架绣、游绣、梭绣、挑绣等。架绣是数纱绣,每横三根纱、竖三根纱的正方形对角上各绣一针,架成一个十字,用不同颜色的彩线架出很多大小规格一致的斜向小十字,组成各种图案。游绣是用套针绣法依底布画出的图样绣出轮廓,再用戗针填实内容。

梭绣:

梭绣是用绣花针顺绣布经纬走向飞针,绣线时藏时露,先组成网状图案,再用不同颜色的绣线在网状空隙组成小图案,使花中有花。挑绣针法,针距或长或短,有时只挑起半股纱线,也是一针,可使图形更显细密完整。

刺绣的图案可为周围环境的花草、山水、田川和各种可爱的动物。仡佬族姑娘从小学刺绣,在鞋面、围腰、腰带、袜带及衣、裤的花边,以及帘、帷、枕头、裙、荷包、手帕、褡裢、背扇等处,都绣上各种花样,点缀装饰,体现仡佬族文化的审美意识。

哭嫁:

仡佬族哭嫁婚俗的时间一般都要哭三天三夜,有的甚至哭一个星期,流程一般就是哭父母、爷爷奶奶、伯伯叔叔、最后是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开哭的时候要用一块帕子掩面再放声哭唱。最有意思的是,仡佬族的姑娘在开始哭嫁的时候,整个寨子未出嫁的姑娘都会聚集到这个待嫁姑娘家里去听她哭得怎么样,同时也会偷偷学一学日后自己怎么哭。仡佬族的哭嫁歌被列入贵州省非遗的代表性项目,其中的文化涵义是什么呢?哭嫁歌是仡佬族民间小调的一种,曲调比较单一,基本上一曲到底。歌词则是自己临时创造的,虽然是随口唱出,但是歌词十分丰富,包含了亲戚和朋友、故居物件、传统民俗等方方面面,在文艺手法上还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比兴,讲究韵脚整齐。可见仡佬族的哭嫁婚俗包含着十分高深的艺术。然而,从历史意义来说,仡佬族的哭嫁婚俗实际上是表达了封建社会里女性对当时的婚姻制度和女性地位的不满和控诉。由于当时的婚姻都是由父母包办,女子没有自主选择权,所以在出嫁之时就以哭嫁的形式,表面上是表达对家人的不舍,实际上是借此机会,理直气壮地控诉,特别是骂媒人的环节,更是把所有对封建婚姻的怨恨和一腔怒火倾诉出来。而现如今早已不是包办婚姻的时代了,哭嫁婚俗也更是转变成一种单纯的习俗。


傩戏:

仡佬族傩戏是以驱邪逐鬼、祈福纳吉、圆满人愿为主要表现内容的、兼有巫教仪式、戏剧表演的民间艺术,属巫教范畴。 仡佬族民间傩戏请巫师演出,既酬神女娱人。演出的特点是戴傩面演出,按祭祀程序进行,分开坛、开洞、闭坛三段。开坛和闭坛是酬神送鬼,表示对祖先的虔城祈祷,开洞则是演出戏剧节目。其剧目有《山王图》、《收蚩尤》、《柳毅传书》、《金鸡岭》、《五岳庙》、《财神图》、《青龙山》、《黑风洞》等。道白用当地汉语方言土语,唱曲有9板13腔。9板是:一字、二流、三眼、快板、慢板、摇板、碰板、剁板、倒板。13腔指:傩腔、松腔、二回回、连二腔、上香调、清水调、点兵调、缕缕金、菊花馨、哭皇天、骂玉郎、祝运程、满庭芳。戏有唱有舞。其舞,手姿讲究勾、屈、伸、按、拧、扭、旋、翻,脚功有踢、跌、滚、爬、跃、旋。著名的仡佬族傩戏剧目《山王图》1956年获贵州省民间舞蹈艺术调演二等奖。傩戏主要流行于贵州务川仡佬族地区。道真傩戏依法事目标不同,有大巫小巫之分,大巫有“打保福”,“冲傩”,梓潼戏、阳戏等多种内容。小巫有“和梅山”、“祭坛”、“谢土”等数十种。傩戏表演中主要角色面具70多种,常用打击乐10余种,蟒袍等常用服饰头饰各20多种,口条10余种,师刀等道具50多种,“清水柳”、“摇板”等唱腔30余种,《跑功曹》等常演剧目两三百种。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道真傩戏融合了佛、道文化内容,呈现多宗混合的走向。仡佬族傩戏丰富多彩,与国内其它地区傩戏有一定区别,自有特色。是研究民族民间戏剧和仡佬族先民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仡佬族傩戏引起国内外学术界高度关注。贵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歌:

仫佬族的对歌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山歌与仫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人们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现在人们唱的大多数属于随口答这种形式的山歌,是即兴创作的短歌。随口答这种山歌唱的时候使用的是士拐语(一种方言,与仫佬语接近)。仫佬古歌是仫佬族山歌中的经典,用仫佬语演唱,但现在已很少有人会唱。仫佬族山歌的种类有:一是箱口答,即兴而作的短歌,内容极为丰富,是平日里走坡、赶圩、走亲访发唱和劳动时唱的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

二是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三是口风,即一种讽刺性歌谣,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今古口风和烂口风之分,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正口风正为较文明,烂口风较粗俗,今古口风的内容则包括神话传说、话本小说和历史传奇,通过歌谣表达历史人物的性格,表达自己的褒贬之意。

按照仫佬族的传统,在不同的节日和礼俗活动中,都要对歌,婚礼上,以随口答为主,也唱古条,唱少量口风。现在婚礼仪式从简,没有通宵达旦的对歌活动,古条没有被传唱,因此后人不会演唱。

在走坡中,以随口答为主,也唱口风,但不唱古条。现在人们唱的大多是新中国之后歌手们创作的四句歌。


吃新节:

"吃新节"是贵州各地仡佬族的传统节日,多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有少数地区在农历六月初六。节日这天,家家买肉打酒,杀鸡宰羊,并从地里摘些早熟的稻谷、王米作新米饭,再以釭豆、毛豆等做菜祭祀祖先。然后全家围坐,饮酒言欢,吃新米饭,叫做"吃新"。贵州金沙县茶园乡一带的仡佬族过吃新节这天,邀约邻近群众到自己丰收在望的田地边巡视,然后选一风景较好的平整地上举行庆丰收活动。

农作物初熟,是仡佬族吃新季节,吃新节的时间,和地都不一样。吃新节前,男女盛装到村寨附近田埂上摘稻谷、毛稗,次日将谷、稗舂为米粒,集体宰牛1头。第三日清晨以新米粒蒸饭,连同煮熟的牛肉一并祭祖,愐怀先祖开荒辟草之功。祭毕,大家一起分享祀物。所余牛肉各户均分带回,于第四回将其与新米饭一起置于反扣的簸箕上用手抓供各自祖先后,再全家食用。有的地方用六吊谷穗挂在灶角的吊板两边,板上垫着糯谷草,草上放直径约为一尺半大糯米粑及小粑若干,又用粑捏成的仓放板左,犁、耙、牛等放板右,大粑上摆碗、筷、酒杯,按辈分烧香纸跪拜,由家长念请各位祖宗来吃新米饭,保佑全家平安。有的地方的吃新活动是三天。头天下午,各家将谷各家祭食;次日下午全寨集中下田采谷,大家分工动手将新谷焙干舂为米,磨豆腐,宰牛,于寨内坝子中祭谷神后集体食用;第三日下午用剩余食物再会餐一次。吃新节所用谷物,大多数是从自己耕种的田地里采来的。

活动的主要项目是开展传统的打篾鸡蛋比赛。篾鸡蛋系用竹篾编组而成的球状物。竞赛时不分男女老幼和年龄大小,按参加入数的多少分成若干队,但每队人数必需相等。竞赛方法分为固定范围的"对打"和不固定范围的"追打"两种。对打时,一方用手击球向对方打去,对方再用手推回,篾鸡蛋在空中来回飞舞。若一方将球打到对方队员的身上;被打方即为一次负,负方给对方吃一次鸡蛋。累计吃十二次鸡蛋者即为胜队。追打仍以手击发球,让其在空中穿梭般飞舞。若球在哪方落地,那一方便立即退却防守,这时,对方队员便急速追至落球点,继续发球追打。双方往返循环,你退我进,直至将球打出对方底线才算获胜。晚上,仡佬人家邀请邻近亲友到家作客,痛饮"转转酒",并吃新米饭,宾主共庆丰收。


牛王节:

牛王节是仡佬族民间特有的节日,在农历十月初一。每到这一天,当地的仡佬族杀鸡、备酒、敬奉牛王菩萨,祈愿牛王保佑耕牛体魄健壮,凡养牛户届时都要让耕牛休息,用最好的饲料喂牛,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粑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把牛牵到水边,让牛“照镜子”,使它兴高采烈,然后取下粑粑喂牛。据仡佬族人说,这一天是为牛做寿,酬谢耕牛对仡佬人民所作的贡献。养牛人的家,到了这一天都要停止使役,让牛在家休息,并把牛厩收拾得干干净净,垫上厚厚的软草,用最好的牧草和饲料喂牛。同时,还要用上等糯米打两个糍粑,分别挂在牛的两只角上,再把牛牵到水边,让它从水中照见自己的影子。然后取下糍粑,给牛吃掉,说这是替牛祝寿。有的地方,还要放一串鞭炮,给牛披红挂彩,表示祝贺。没有养牛的人家,也要备办酒、肉、香、烛、纸线,到自家的田或土边祭祀牛王菩萨,祈求它保佑自己早日买上耕牛,或租借别人的耕牛使用时顺顺当当,乖乖地听他使唤,耕起地来又快又好。又称之为“敬牛王菩萨”或“祭牛王”。每到这一天,当地仡佬族人民便要杀鸡备酒,点香燃烛烧纸线,在牛厩门前敬牛王菩萨,祈愿它保佑耕牛身躯健壮,无病无灾。


仡佬节:

仡佬节是仡族人的春节,仡佬族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人口约5万多,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但没有文字,通用汉文。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

在农历三月三日。这一天吃过早饭后,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带上酒肉、饭菜、碗快到祖坟去。在那里由族长点放火炮,表示新年开始。先跳芦笙舞,对歌,然后进行批蓖球蛋、荡秋千等多种体育活动。下午,族长把带来的5只公鸡和5只母鸡杀死,将鸡血滴在酒里,洒在祖坟上祭祖,祭祀完毕,把10只鸡炖熟,再把各家的菜混在一起吃年饭。

文化信仰:

仡佬族崇拜祖先,奉祀蛮王老祖;认为万物有灵,故信奉多种神灵。清代渐习汉俗,崇奉佛、道、儒三教,并信巫术。每家堂屋均设神龛,书供“天地君亲服、左昭在穆、古圣先贤、观音、牛王、财神等香位。老人亡故,要做“亡斋”超度。逢节庆给祖先烧纸时,要给“地盘业主、早老先贤”烧袱纸一封。如遇灾祸病痛,则许愿还愿,即或清平,亦祈福延年。请巫师(俗称“端公”、“道士”)至家“打保福”、“冲滩”,或设“坛”敬“坛”,或“还梅山”,或“送瘟神”,或“打粉火”。相信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消灾免祸,益寿赐福。有寄拜奇石、古树之俗。还相信“烧胎”、“叫魂”、“观花”、“顿水碗”、‘界八字”、“看相”、“看风水”、“占卜”、“问卦”等。


清末民初的酸会有:“清醒会”(亦称“和瘟会”),多在正月,祈求一年清吉平安。“秧苗会”(亦称“保禾会”),多在六月,祈五谷丰登。黑神会”,多在六七月,设。坛”求雨。“太阳会”,八九月间久雨不晴,影响秋收,:打辞祈晴”。“虎豹会”(亦称“山王会”),冬腊月间,设“酸”驱遣虎豹,保境安民,亦有于三月间做会的。


在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仡佬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他们不仅与自然和谐共处,还创造出了独特的六合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仡佬族的六合文化不仅是一种幸福的追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体魄。让仡佬族人民在繁忙,喧嚣的现代社会中,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和谐,传承着属于自己的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它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风景,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的力量魅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愿仡佬族文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和谐与幸福。


川公网安备51011502000809号 蜀ICP备2024095174号-1